杨仁山,名文会,字仁山,近代中国著名的居士佛学家,被誉为“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”。他的一生,充满了情感的波涛,既有对家国的深厚情感,也有对佛法的虔诚追求,更有着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坚守。本文将带领读者一同领略杨仁山传奇人生中的情感波涛。
一、家国情怀
杨仁山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之家,他的父亲与曾国藩是同年进士,这为他日后与历史名人的交往奠定了基础。面对国家的积贫积弱、饱受外侮,杨仁山深感痛心,他深知科技兴国的必要,从西方带回各种先进科学仪器。他超前认识到:一个民族真正的觉醒和复苏,在科技之上还要有思想的引领。
杨仁山为国家民族发愿,穷尽一生,栉风沐雨,筚路蓝缕,创办金陵刻经处,只为梦想中国不出百年,必与欧美诸国,并驾齐驱。他首创的“金陵刻经印刷技艺”代表中国雕版印刷技艺,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二、佛学追求
杨仁山27岁时接触佛学,从此走上了一条虔诚的佛学之路。他深知佛学对于个人心灵的净化、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。他一生致力于佛经的搜求、整理和刻印流通,并兴办佛学教育,策划各种振兴佛教的方案。
在杨仁山的人生中,佛学与家国情怀相辅相成。他既关注国家的命运,又关心佛教的传承与发展。他出使欧洲时,结识日本真宗南条文雄,得知中国唐代散失之佛经多为日本寺院所保存,便委托南条在日本代为搜购。杨仁山与南条相交三十年,南条在日本为之搜购得散逸经书近三百种,其中包括著唯识宗的经疏。
三、文化传承
杨仁山一生执着于文化传承,他创办金陵刻经处,开启了对佛法的深耕。金陵刻经处不仅成为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重要基地,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代表中国雕版印刷技艺,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这一技艺的传承与发展,离不开杨仁山等一代代人的努力。在金陵刻经处,两万片手工雕刻的经版墙震撼呈现,每一刀一划皆复刻非遗技艺,带观众穿越百年,感受刀锋与木纹的对话。
四、情感波涛
杨仁山的一生,充满了情感的波涛。他对家国的深厚情感,让他毅然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事业;他对佛法的虔诚追求,让他成为一代佛学大师;他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坚守,让他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。
在杨仁山的人生中,家国情怀、佛学追求与文化传承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他独特的情感波涛。正是这种波涛,推动着他不断前行,成为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重要人物。
总之,杨仁山的一生,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史诗。他的家国情怀、佛学追求与文化传承,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。在新时代,我们应继承和发扬杨仁山的优秀品质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