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广袤的田野上,棉花如同雪白的云朵,静静地铺展开来。每当秋分来临,家乡的棉花便进入了盛开的季节。这个时节,总会勾起人们心中那份浓烈的乡愁,而拾棉田间,更是情感交织的地方。
棉田里的童年记忆
每年谷雨前,家里的那几亩棉田便被老父亲提前拾掇得平平整整。一到谷雨,便开始播种。那时,没有现代化的大型播种机械,一切都靠人工。父亲在前边用小锄头开沟,娘亲则紧跟在后边一粒粒地撒种。那种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画面,就像米勒油画《农民·土地·诗》的翻版,深深地印在了我脑海里。
我和年幼的弟弟,在娘亲的眼里,也是两粒寄托着太多希望的种子,我们和棉花在同一片土地上生长。种植棉花费工费时,棉田的打药、除草由父亲完成,而平日里拾掇棉田的所有零杂活儿,几乎全由娘亲承包了。
娘亲的辛勤劳作
从棉花刚刚挺起腰身,娘亲便开始整日劳作在田地里。她用娴熟的双手给棉花整枝、打叉、掐顶,娘亲的棉田里总是那么生机勃勃,碧绿一片。齐整的棉田中,瘦弱的娘亲是那么的渺小,但同时又是那么的伟大!正是靠着这副瘦弱身躯的不停劳作,才拥有了成片成片的希望。
在娘亲的精心呵护下,我和弟弟也茁壮地成长。当然,我们的成长离不了棉花这一美丽而又坚实的后盾。丰收的棉花,成为我们穿衣、吃饭、读书的全部依仗。
拣拾棉花的喜悦
在焦急得不能再焦急的期盼中,雪白雪白的棉花盛开了。于是,拣拾棉花成为娘亲最劳累也最幸福的农活儿。棉花盛开时节,娘亲几乎从早到晚一直在棉田里拣拾,中午只在田间地头啃几口干粮充饥。
每每放学归来,我和弟弟也总会拿着个小书包紧跟在娘亲身后。虽然我们拣拾的动作不那么专业,甚至有点笨拙,但娘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。在漫漫的人生征途中,我和弟弟第一次以劳动者的身份,与土地进行零距离的亲近。
乡愁的传承
随着岁月的流转,我们离开了家乡,来到了城市。然而,那份对家乡的思念,那份在拾棉田间感受到的浓烈情感,却始终没有消失。每当回忆起那段时光,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。
乡愁,是一种情感,是一种传承。它让我们懂得了珍惜,懂得了感恩。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,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。拾棉田间情感浓,一段乡愁共流转,愿这份情感,永远陪伴着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