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七律·长征》是毛泽东同志于1935年所作的一首诗,这首诗以豪迈的笔触,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伟大历程,表达了革命者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。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。
一、诗歌背景
1934年,由于第五次反“围剿”的失败,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,开始了震惊中外的长征。长征途中,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,但革命者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,最终在1936年胜利会师。
二、诗歌内容解析
1. 上阕
上阕主要描绘了长征途中的艰难景象和红军战士的英勇形象。
第一句:“红军不怕远征难,万水千山只等闲。” 这句诗表达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,视千山万水如无物的豪迈气概。
第二句:“五岭逶迤腾细浪,乌蒙磅礴走泥丸。” 这两句诗描绘了红军跨越五岭、乌蒙山的壮丽景象,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。
第三句:“金沙水拍云崖暖,大渡桥横铁索寒。” 这两句诗描绘了红军渡过金沙江、强渡大渡河的惊险场景,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。
第四句:“更喜岷山千里雪,三军过后尽开颜。” 这句诗表达了红军战士在战胜重重困难后,看到岷山千里雪景时的喜悦心情。
2. 下阕
下阕主要抒发了革命者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和豪情壮志。
第一句:“更喜岷山千里雪,三军过后尽开颜。” 这句诗与前一句呼应,再次强调了红军战士在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心情。
第二句:“风雨浸衣骨更硬,野菜充饥志越坚。” 这两句诗表达了红军战士在风雨中坚韧不拔的意志,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,也能保持坚定的信念。
第三句:“官兵一致同甘苦,革命理想高于天。” 这句诗强调了红军官兵之间的团结一致,共同面对困难,为实现革命理想而奋斗。
第四句:“五岭逶迤腾细浪,乌蒙磅礴走泥丸。” 这两句诗再次描绘了红军跨越五岭、乌蒙山的壮丽景象,表达了革命者对胜利的坚定信念。
三、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
《七律·长征》所体现的长征精神,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。
坚定信念:长征途中,红军战士面对重重困难,始终坚定信念,这种精神对于今天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,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。
英勇无畏: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,勇敢地战胜了敌人,征服了自然,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无畏精神。
团结协作:长征途中,红军官兵团结一心,共同面对困难,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对于今天我们在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过程中,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。
艰苦奋斗:长征途中,红军战士在艰苦的环境中,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,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实现梦想,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。
总之,《七律·长征》这首诗,不仅是对长征历程的生动描绘,更是对长征精神的深刻诠释。长征精神永驻心间,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