彭志勇,一位在重症医学领域耕耘多年的专家,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职业生涯的记录,更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情感旅程。从医学生涯的起点,到重症医学的探索,再到抗击疫情的战场,彭志勇用他的医术和爱心,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篇章。
医学生涯的起点:对医学的热爱
彭志勇,江西新余人,从小就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了敬仰。1981年,他在高考志愿栏上填写了全部是医学院校,最终如愿被江西医学院录取。进入大学后,彭志勇对医学的兴趣与日俱增,他不仅没有因医学生繁重的课业压力而累倒,反而愿意去挑战其中辛劳系数最高的重症医学。
在国内医学院校还没有开设重症医学这个专业的情况下,彭志勇通过自学和图书馆的书籍,开始了对重症医学的探索。他不仅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抱怨学医辛苦,反而还愿意去挑战其中辛劳系数最高的重症医学。
重症医学的探索:与死神的赛跑
2005年,彭志勇在香港获得危重病医学的博士学位,作为一线医生直接参与了SARS患者的救治。在香港的几年里,彭志勇在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ICU工作,时值2002年末,SARS疫情爆发。2003年3月5日,一位香港男性患者因发烧不适,入住医院8A病房,医生在医治中曾采取喷雾式药物治疗,事后检查,怀疑病人咳出的飞沫迅速散布于整个科室,所有在场的、进过8A病房的十多名医护人员全部被感染,接着,SARS病毒迅速在医院传播。
作为一名医生,彭志勇走上一线没有犹豫,他积极参与会诊、病例讨论以及救治,帮助了一个又一个重症患者。这段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从事重症医学的决心。
抗击疫情的战场:无畏的风险
2015年,彭志勇选择回国,入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,做了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,重症医生站在了救治一线的最前线,彭志勇就是其中的一位。
“生命至上,医者仁心,我不畏风险,全力救治每一位重症患者。”彭志勇说。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,他带领团队积极参与救助患者,并获得重大研究进展,发表论文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》,刷新了武大第二临床学院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发表文章的记录。
挽救生命:每一次成功都是幸福的时刻
彭志勇从事重症医学30余年,他常称自己是“灭火队长”,哪里有生命危险,他就往哪里去。在ICU,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,也是医院里的“救火场”,彭志勇总是有条不紊地带着“灭火队员”迅速奔赴岗位,与死神抢生命。
“病人到ICU的半个小时内要弄清楚三个问题:病人会不会死亡、哪些因素会导致他死亡、这些因素中哪个是最主要的。”这是彭志勇查房时每天挂在嘴边的话,提醒团队医生对病人进行全方位检测,任何一项指标和数据都不可忽略。
每当彭志勇和团队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,让他活下来,这种成就感是多少钱也换不来的。对他来说,每一次成功都是幸福的时刻。
团队合作:共同守护生命
彭志勇的团队共有30余人,分为8个医疗组,日夜坚守在医院的3个病区。ICU的质量取决于团队的短板,我们团队里没有大师,也没有各有所长,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水平。”重症医学是一项团队工作,为了保证同质化的医学质量,彭志勇要求团队里的每一位医生都是同样的高水平,对每一位病人的情况都同样掌握。
彭志勇的故事,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情感旅程。他用他的医术和爱心,书写了一段段与死神赛跑的传奇,为无数重症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