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人设型诈骗
概述:伪造高颜值、高学历、精英职业等完美形象,通过社交媒体精准投放,利用“光环效应”降低受害者警惕性。
案例:
受害者李小姐在社交媒体上认识了一位自称是国外医生的男子。该男子在聊天中表现出极高的学历和成功的事业,两人很快陷入热恋。男子以紧急情况为由,要求李小姐汇款。李小姐最终意识到被骗,损失惨重。
2. 投资诱导型
概述:以共同规划未来为名,推荐虚假理财平台(虚拟货币、股票基金等),初期给予小额返利,大额投入后卷款消失。
案例:
王先生在网络上结识了一位自称是投资顾问的女子。该女子推荐了一个虚拟货币交易平台,承诺高额回报。王先生在初期小额投资后,确信平台可靠性,随后投入数十万。不久,平台关闭,女子消失无踪。
3. 情感绑架型
概述:运用PUA话术库制造情感依赖,逐步以家人生病、生意周转等借口索要钱财,受害者因沉没成本效应持续投入。
案例:
赵女士在网络上认识了一位自称是创业者的男子。男子以各种理由向赵女士借钱,并逐步加深两人关系。赵女士在投入大量金钱和情感后,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情感陷阱。
4. 技术辅助型
概述:利用AI换脸、语音合成技术视频通话,伪造身份证明文件,甚至通过木马程序窃取通讯录实施后续敲诈。
案例:
张先生在网络上与一位自称是海外留学生的女子相识。两人通过视频聊天建立信任后,女子突然声称自己遭遇绑架,请求张先生汇款赎身。张先生汇款后发现被骗,并发现自己通讯录被窃取。
5. 恋爱游戏型
概述:在恋爱过程中故意隐瞒真实身份,或以虚假身份与人交往,以获取情感满足和金钱利益。
案例:
陈小姐在社交平台上一名自称是某知名企业高管的男子交往。男子以各种理由拒绝见面,并长期保持暧昧关系。陈小姐在发现男子真实身份后,发现自己被欺骗感情和金钱。
6. 情感操控型
概述:通过心理操控手段,如否定、贬低、威胁等,控制受害者情绪和行为,以达到自身目的。
案例:
刘女士与一位自称是心理咨询师的男子交往。男子以专业身份对刘女士进行心理操控,使其产生依赖。最终,刘女士发现男子并非真正的心理咨询师,而是一名情感操控者。
7. 线上线下结合型
概述:在线上建立虚假情感关系,再线下以各种理由要求见面,以获取受害者信任和金钱。
案例:
黄先生在网络上结识了一位自称是旅游爱好者的女子。两人在线上交往一段时间后,女子以需要黄先生陪同为由,邀请其线下见面。黄先生在赴约过程中,发现女子并非其所述身份,且要求其支付高额费用。
8. 社交媒体营销型
概述: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虚假情感故事,吸引粉丝关注,并通过广告、产品推广等方式获利。
案例:
李女士在社交媒体上关注了一位情感博主。博主定期发布虚假情感故事,吸引大量粉丝。随后,博主通过推广情感书籍、课程等产品获得收益。
9. 亲子关系伪造型
概述:伪造亲子关系,以亲情为幌子骗取受害者信任和金钱。
案例:
赵先生在网络上结识了一位自称是其失散多年女儿的女性。两人在线上建立亲情关系后,该女子以各种理由向赵先生索要钱财。最终,赵先生发现该女子并非其女儿,而是骗子的同伙。
10. 慈善诈骗型
概述:以慈善名义发布虚假情感故事,骗取受害者同情和捐款。
案例: “`markdown 钱女士在社交媒体上关注了一位自称是贫困山区教师的女性。该女子以山区教育环境艰苦为由,发布一系列感人故事,吸引钱女士捐款。最终,钱女士发现该女子并非教师,而是骗子。